在教育创新与传统文化传承的时代需求下,我校积极探索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学校聚焦生活中的常见物品与校园资源,以二十四节气为载体,设计开发了“节气赋能思维”特色课程,致力于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提升思维能力。
一、课程理念创新
1. 节气实验室:贴近生活的科学探究
在节气实验室场景中,学生运用简单工具开展丰富的科学实验。比如在冬至期间,用温度计每日记录气温,绘制折线图,尝试预测寒冷趋势;白露时节,收集晨露,对比不同叶片上露珠的凝结速度;春分前后,在操场用粉笔画同心圆,连续一周测量正午日影长度变化。学生在春分竖蛋实验后兴奋地表示:“原来谚语都是‘超准’的!”
2. 节气剧场:寓教于乐的知识演绎
师生利用废旧材料打造“立体节气课堂”。以自行车轮模拟黄道面,用毛线标记二十四节气点;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地球仪绕“轨道”移动来展示直射点变化;学生还通过角色扮演,以情景剧的形式解释“为什么大暑最热”等节气知识。
3. 思维工作坊:创意无限的作品创作
美术室成为思维工作坊,学生们充分发挥创意,创作了众多“节气思维可视化”作品。有用稻谷、枫叶、棉絮拼贴的“秋分平衡图”,直观呈现昼夜平分概念;用纽扣制作的“二十四节气时间转盘”,锻炼逻辑排序能力;用废旧日历改造的“节气谚语翻翻书”,培养因果推理思维。学生自创的《节气警报器》,用冰棍棒和橡皮筋制作,当温度计降到5℃时,装置会弹起警示牌,完整展现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链条。
4. 校园观测站:持之以恒的自然记录
每个学生都拥有一本《节气发现手册》,用来记录校园中的节气变化。如“3月6日:操场东边的蚂蚁窝开始有工蚁活动(惊蛰)”“6月21日:正午我的影子只有两个鞋底那么短(夏至)”等。通过持续观察,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显著提升。
二、教学实践突破
在教学资源利用上,学校坚持低成本替代原则,用饮料瓶改造“节气雨量计”,用旧纸箱制作地球仪,用透明塑料盒代替实验室观察昆虫等。同时,深挖校园生活资源,将操场日影、校园落叶、食堂、走廊等都转化为教学素材,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
三、育人成效彰显
1.知识内化与迁移能力显著提升
通过课程实践,学生对节气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实现质的飞跃。在”雨水前后栽树树活”等传统农谚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能解释谚语背后的气候原理,还能结合本地气候特点,自主设计”校园节气种植日历”,将节气知识与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更值得关注的是,学生在其他学科学习中也展现出知识迁移能力,例如在数学应用题中,能主动运用节气周期规律解决时间推算问题。
2.多维思维能力全面进阶
在科学实验中,学生通过设计”校园梧桐落叶预警系统”等项目,完整经历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收集数据、分析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科学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得到系统性提升。
3.传统文化素养深度浸润
课程有效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校园中,学生们将节气元素融入日常生活,如制作节气主题手抄报、编排节气舞蹈等。家长反馈显示,85%的家庭表示孩子会主动与家人分享节气知识,在生活中践行”清明种瓜””处暑摘棉”等传统习俗,真正实现了传统文化从课堂到生活的延伸。
当孩子们用冰棍棒制作的警报器感知到立冬的寒意,当旧自行车轮转动出太阳运行的轨迹,我们看见传统文化的种子正在破土新生。这些带着晨露气息的探索,终将长成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年轮。
沈阳市于洪区沙岭九年一贯制学校(赵升华,华淼,程佳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