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法翼行动队探寻医巫闾山满族剪纸艺术

法翼行动队探寻医巫闾山满族剪纸艺术

2023年1月3日,法翼行动队于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富屯街道新立村参与了大连海事大学“学习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本团队了解到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的文化传承人汪秀霞老人便生活在此次实践地新立村。团队通过当地驻村干部获取了汪秀霞老人以及满族剪纸的相关资料。

汪秀霞老人为医巫闾山满族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一方红纸,心随意动,走剪大胆粗放,一个个具有神秘意蕴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是以表现满族原始的自然神崇拜、始祖神崇拜、生殖崇拜的萨满文化,以及满族风俗为主要内容的剪纸形式,流传于锦州医巫闾山地区。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历史久远,主要起源于医巫闾山满族人的祖先对山林、动植物、图腾、始祖神的崇拜观念,剪纸中记录满族风俗的作品,表现了近代中原农耕文化与医巫闾山山林文化的融合。

医巫闾山剪纸艺术的形成离不开当地的地理环境、民俗特质的影响。汪秀霞老人是在村内女性长辈的耳濡目染之下逐渐学会了剪纸,汪秀霞经常被众多女伴领到各家长时间逗留,这使得她有机会广泛地学习了剪纸、刺绣等传统满族民间技艺,受到了满族民间文学的熏陶。满族女孩第一个学会的剪纸为嬷嬷人,她们利用这些嬷嬷人模拟成年女性的生活。19岁的汪秀霞来到了新立村,当她与家人发生矛盾时,她喜欢一个人上山散心,大山给予她平静与宁和,因此她的剪纸中山神、野兽常常出现。新立村不但是满族人的聚居地,而且是古代契丹人石头城的所在地,有很多契丹萨满文化遗存。她的婆母是职业萨满,在20世纪60年前,经常举行跳神仪式。这种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以及汪秀霞本人的生活遭遇,使她成为具有民间文化独特才能的佼佼者。

图表 1当地驻村工作人员走访汪秀霞老人

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原副主席王光从上世纪80年代起研究医巫闾山剪纸艺术,1997年她第一次见到汪秀霞,汪秀霞家一贫如洗,但墙上贴满丰富的剪纸作品。王光发现汪秀霞仍保留着传统满族剪纸的基本特征以及强烈的个人风格。

汪秀霞的作品题材广泛,主要集中于对自然神、祖先神崇拜的动植物、山神等,还包括各种精怪传说。她的作品布局洒脱,充满想象力,剪工流畅。风格大胆生动,极具生命力。其代表作品有《柳树妈妈》、《山神》、《萨满出马》、《林中》、《嬷嬷人》等。其中蕴含着植物图腾崇拜的《柳树妈妈》是汪秀霞最喜欢剪的作品。

图表 2汪秀霞剪纸作品《柳树妈妈》

图表 3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汪秀霞剪纸作品《山神》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表现了独特的地域、民族审美取向,创作手法特色鲜明,文化符号完整确定,是祖国民间美术宝库中的珍贵宝藏。

剪纸深深扎根于乡野山村,它不是阳春白雪,它是世俗的生活,是人们口口相传的神怪传说,是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剪纸的复兴也应当回到民间,心手相传,汪秀霞将自己掌握的剪纸技艺手把手传授给自己的儿媳、外孙女,周边村镇的美术老师,也包括爱好手工的普通农村妇女。汪秀霞采用传统的师傅徒弟模式将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传承给下一代。

新华社曾在一篇报道中提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受猛烈冲击面临三大难题:

1、一些依靠口传身授方式加以承传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

2、法律法规建设的步伐不能及时跟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需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还缺乏相关法律的保护;

3、一些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

对于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的保护主要存在前两种问题。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我们团队采取的措施为——新媒体的运用实现载体创新。团队利用新媒体平台介绍宣传医巫闾山的剪纸艺术,抓住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的文化内涵,让民间大众了解这一艺术并激发中华民族对非遗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文:大连海事大学 法翼行动队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