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红领巾”童心筑梦,向内蒙志愿同行

“红领巾”童心筑梦,向内蒙志愿同行

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动形成教育强国和文化强国的双重合力,弘扬社会主义文化,2024年8月5日,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实践团积极参与“三下乡”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领导和团委指导下背起行囊奔赴北疆,走进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和翁牛特旗,打造“数字+支教+宣讲”的新型青年志愿服务团队,通过“微团课”沉浸式科普宣讲,红色经典文化走“新”入“心”,以青春的名义为建国75周年献礼。

科技赋能志愿支教,数字拓展文化平台

用好数字平台,支教模式更加“走新”。实践团打破传统“一人台上讲”的枯燥模式,充分利用现代科技资源优势,将博物馆“搬到”课堂上,借助FunAi平台和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平台,将学生朗诵转化成的文字生成经典课文对应的场景,推动以新中国史为主的四史学习教育“活”起来“热”起来。“时光留声机”AI对话功能不仅为同学们带来一节“有滋有味”的数字化智能化的语言文化课堂,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红色文化的熏陶,在心底埋藏下了一颗“向往科技”的种子。

(图为蒙古族小学生浏览数字博物馆平台的合影。张城源 供图)

“青”力打造五育课堂,“情”连童心团结筑梦

蒙汉民族联动,素质教育更加“走心”。实践团立足当地的民族特色,加强支教课程的“顶层设计”,为同学们量身打造了美术、音乐、书法、历史等丰富有趣的“演绎式”“体验式”情景小课堂。悠扬的二胡奏响蒙古族民歌,工整的汉字传递书同文的情谊,生动的历史文化穿越古今的尘埃,蓝天白云下,不同民族的同学们心贴心手牵手,“石榴千籽”共聚同心之圆,跨越千里青春丹心逐梦。实践团致力于拓展第二课堂,紧紧围绕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方针,助力教育布局优化,培养新时代“智”高“质”更高的青少年。

(图为蒙古族小学生演奏二胡乐曲。张城源 供图)

弘扬爱国传统,在“古今对视”中书写“东大底色”

正值东北大学建校101周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建院10周年之际,实践团紧紧扎根学校与学院特色,围绕东北大学的历史沿革、精神谱系以及沈阳市的特色地标和文化血脉,向孩子们讲述东北大学与祖国命运与共的岁月。谱好赤峰支教“主题曲”,谱好文化交流“进行曲”,谱好院校情怀“交响曲”。撑起三尺讲台,打开知识海洋,将“爱校、爱乡、爱国、爱人类”的大爱情怀传达,将“携手共进,守望相助”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彰显,厚植乡风文明添活力,让民族团结更“见神采”。

(图为实践团成员讲解东大校史。张城源 供图)

讲好思政课程,于“百年党史”中奏响“奋斗强音”

为庆祝建国75周年,实践团以思政课程为抓手,秉持着“革命精神传后人, 红色基因永不辍”的信念,通过主题教育、互动交流等方式,将蒙古族特色与思政课程相融合,强化育人主渠道,筑牢民族共同体。实践团重点围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等内容,精心组织讲解了九一八事变等历史故事以及思政启蒙相关课程,发挥好红色基因立德树人的作用,帮助小朋友们扣好前行路上“每一粒扣子”,引导小朋友们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在赴内蒙古自治区的支教实践中,实践团秉持“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校训和“明德 求是 包容 笃行”的院训,坚定“小我融入大我”的意志,抱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信念,用知识和眼界启迪智慧,用热爱和坚持点亮梦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实践团将继续用心用情,勤勉实践,提升能力、锤炼品格,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壮丽篇章。(通讯员:常立敏 李姝仪)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当地小学合影留念。张城源 供图)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